top of page
搜尋

我們都想靠近彼此,卻不小心愈推愈遠了──談伴侶關係中的真誠表達困境

  • 作家相片: Talent Roots
    Talent Roots
  • 7月31日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
文 洪旖姍 諮商心理師 / CEAP®國際員工協助專業協會認證專家 /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親師諮詢師


 

《關係剪刀-石頭-布》讀書會上週的進度來到單元四【真誠的表達】,導讀《愛的溝通不打烊》的第二章和第四章。在【勇氣實驗小學堂】裡,我們一起討論每位成員根據自己選讀章節所提出的提問──那是他們生活中最切身的疑惑與體會,也是伴侶關係裡反覆出現的日常情境。

 

我深刻感受到,每位成員都好渴望能在伴侶關係裡真誠地交流:被理解、被看見、被需要。然而,在現實中,要做到平等對待與坦誠表達,卻常常變得越來越困難,彷彿成了一種渴望甚至奢求。

 

許多伴侶發現關係卡住了,動彈不得,多半是與那群「最佳損友」──四騎士(批評、輕蔑、辯解、冷戰/築牆)相處已久。有些人會說:「我們太熟了,所以更做自己了。」但這樣的「自己」,有時不是大鳴大放,就是壓抑忍耐。一旦固定以某種溝通姿態互動,就容易讓關係逐漸磨損。

 

其實,我們越是想靠近彼此,卻不小心把對方越推越遠,然後自己卻愈感挫敗或是愈感是氣餒。於是有些人開始尋求外援:透過閱讀、課程、團體,甚至是向AI傾訴、獲得情緒支持。這些努力,無非都是希望改善兩人的關係。


短影音1_7月心理安適公益講座_連結-關係-歸屬

這讓我想到一個比喻:兩人結婚時共同拉起一條喜悅的繩子,一人握著一端。走著走著,有人慢慢地放下了手;也許是一人先,也許是另一人後。剩下握在手上的那端,可能漸漸成了習慣或義務,卻不知早已結成了心有千千結。每次爭吵或冷戰,都彷彿是又打上一個結,而雙方又各自使力,既深怕對方不明白自己的情緒,卻又拉不下臉去解開。長此以往,那條喜悅的繩子變成凍結的繩子,不只打結還結冰,甚至出現了裂痕。

 

陪伴那些在伴侶/夫妻關係中困頓的人,我的感受不只是「這段關係真的很不容易」,也在思考:「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?」不只是聚焦於伴侶展現的溝通姿態、使用了哪些四騎士,而是願意一起回看:自己為何感到這麼氣餒、無奈?

 

這些情緒,常常來自一種「我已經很努力了,但為什麼都沒有改變?」的信念。漸漸地,會開始懷疑:「為什麼總是我在努力?我是不是也可以放給它爛?」可是,即使質疑自己,心裡卻又始終放不下。當真的開始思考放下時,腦海裡卻浮現的是:「那我們要如何分手/離婚?」

 

我在助人工作中面對來談的伴侶/夫妻,不論是一人或兩人前來,焦點從不是「你們要不要離婚」,而是:在這之前,是否能先認識自己的溝通方式?瞭解哪些互動引發對方怎麼回應、怎樣受傷?這些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?而對方接收到的感受又是什麼?

 

這些溝通姿態,是怎麼學來的?是否曾經達到自己原本的需求(如:想要連結、歸屬、被需要)?或是反而讓對方感受到被批評、被嫌棄,於是逐漸退卻?

助人的工作並非立竿見影,也不是靈丹妙藥。光是幫助當事人培養覺察,有時就需要時間。改變不只發生在會談室內,也包含會談室外的觀察與練習;許多改變是從最微小的行動開始。

 

有時伴侶/夫妻關係改善的進展停滯了,我也會與當事人討論:是否可以從自我照顧開始?是否可以學習課題分離?練習設立界限?當有些事情超出能力或是求不得時,是否能轉向自己能力所及的部分,先做些調整,也同時觀察這些改變如何影響關係。

 

最後,我想談談 attachment(依附)──也是我在七月心理安適公益講座中探討的一個重點。我很喜歡「依附」與「依戀」的中文翻譯,我以它們分別形容孩子與父母/照顧者之間,以及成人伴侶/夫妻關係中的情感連結。

短影音2_ 7月心理安適公益講座_attachment關係互補或投射

在依附關係中,我們學習如何面對人際互動。Satir提到的溝通姿態──討好、指責、超理智、打岔、一致性,可能成為我們習得的人際因應的策略,並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僵固或被優化,最終影響我們在伴侶/夫妻關係中的表現。

舉例來說,當我們:

  • 用自己對待父母的方式對待伴侶;

  • 引發伴侶用我們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來對待我們;

  • 或喚起對方以他父母對他/她的方式來回應我們;

 

若能先覺察自己的溝通姿態,回看我們是怎麼學來的這些人際因應策略,也許是來自原生家庭的依附關係,當我們對自己更多的看見,我們也就多了選擇:像是我要繼續使用這種人際因應策略,或是換另一種?

 

當我們有了新的理解與看見,手上能使用的人際因應策略就不再只剩下一種,也開展了在伴侶/夫妻關係中改善的契機。

 

下週的《關係剪刀-石頭-布》將進入第五與第六章【溝通的親密】──探討相互理解與洞察。其實,每次的帶領與學習,我自己也從成員身上收穫不少,他們給了我學習與反思的養分。這篇文章是我對他們的感謝與回饋,也希望能讓更多人從中獲得共鳴與啟發。願你我都能在伴侶/夫妻關係中持續學習、經驗與成長。

 

📚 參考資料:《愛的溝通不打烊》Jon Carlson 著,周晴燕 譯 


 

📅敲碗預約下期《關係剪刀-石頭-布》讀書會 👉 點我預約 https://forms.gle/YdA2aHPYarLDmPSh6




Copyright © TalentRoots 2025 版權所有


更多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的講座/活動如下,歡迎報名參加或轉貼分享!

好康相報~


45+的人生,要開始懂得「問自己」,學習與內在對話需要安靜也需要自我接納。曾經成功或堅強的你,也許背後藏著沒有說出口的疲憊與疑惑?

榮格心理學讓我們有語言,去命名那些不完美但卻真實的自己。你不需要成為誰的榜樣,你只需要真實的靠近自我。

【8月份】心理安適公益講座,就是進入《中年哲學讀書會》深度對話的起點。你準備好了嗎?回應你內心的呼喚吧!

講座:8/9(六)20:00~21:00

主題:《陽光與影子的共處:榮格心理學的啟示》

講者:周士傑諮商心理師

 

 📊《中年哲學讀書會》早鳥熱烈報名中!


你還記得「你是誰」、「你長什麼樣子」嗎?

中年不只是生理變化,更是心理的重整。


第一人生我們在父母和師長的教誨中被塑造而長大成人;

第二人生,我們在社會化中學習和磨練人生,好讓自己在職場競爭的洪流中存活;

那你想過第三人生嗎?

五十歲以後,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,繼續戴著不同的角色面具遊走人生,還是學習會回到內在呢?


《中年哲學讀書會》,帶領人周士傑將帶我們從榮格心理學出發,談「面具與影子」,談「救贖不是彼岸,而在你身邊」。


這不只是讀書會,而是一場生命影響生命的深度交流。如果你願意開始面對自己內心的複雜、矛盾與誠實,那麼你就已經開始和內在的影子對話了!


報名參加《中年哲學讀書會》正是回應你內心的呼喚,要你更認識自己,學習如何讓「面具與影子對話」!


從8/16起,週六晚間連續四週,由周士傑 諮商心理師帶領


 

🌱【正念藝術療育—自我關照工作坊】 https://forms.gle/5yeYYAtgyAqLDzsXA

🌱【心理安適諮詢預約】https://forms.gle/B4g9cvfaHfFMTfCU8

 

其他資訊

 

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官網 https://www.talentroots.com.tw/

LINE官方帳號募集中 @307liniz

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YouTube頻道 https://reurl.cc/GerGxG

 


 

Copyright © TalentRoots 2025 版權所有



 
 
 

留言


TalentRoots
聯絡人管理顧問有限公司

星期一~五    10:00~20:00

星期六         10:00~17:00

talentroots168@gmail.com

100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62號7樓之1

捷運善導寺站5號出口步行約3分鐘

© 2023 by TalentRoots.

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