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【如何建構心理韌性:阿德勒心理學與我的經驗假設】

  • 作家相片: Talent Roots
    Talent Roots
  • 9月24日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
✍️ 文 洪旖姍 諮商心理師 / CEAP® 國際員工協助專業協會認證專家 /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親師諮詢 & 讀書會帶領人


自去年起,我受邀以《心理韌性》為題進行外部演講,並持續關注個體如何建構心理韌性。起初,我的論述多從勇氣心理學出發,結合個體心理學中的勇氣模式(我稱之為「勇氣心理模式」)與個人生命經驗,來詮釋我所理解的心理韌性。我常以「爬山」作為比喻,說明人在面對高山與低谷時,可能因遭遇危險而感到害怕,因長時間處於恐懼中而產生失落,在持續困境中感到焦慮,進而引發失望或挫敗。人在此過程中可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、孤獨,甚至無助與無力,於是萌生逃避的念頭,進而衍生出無望感或無意義感。

 

這些反應常見於個體面對生命中的重大事件,尤其是逆境與創傷(此處所指創傷並非 DSM-5-R 定義的創傷壓力事件,而是可能引發個體壓力的生命事件),例如:配偶離世、離婚、工作遭解雇、中年危機、喪親或罹病/受傷等,皆可能影響個體原本的身心運作功能。

 

試想,當一個人從低谷攀登至山頂,需考量山路的難易度、天氣、環境,以及個人的身心狀況、腳程快慢、糧食補給等因素。因此,從低谷到山頂,再從山頂回到平地,每個人的歷程與時間都不盡相同。更何況,若一個人在職場努力多年終於達到一定高度,卻因故不得不離開原有位置,那種從高峰跌落低谷的感受,亦如登山般令人震盪。此時,不論平時是否儲備了內在資源或外在支持系統,走出生命低谷都需要時間與一段失落的擺盪歷程。而這段歷程,沒有人能告訴你需要多久——可能是一個月、三個月、半年,甚至一年、三年、五年,或十年以上。

 

ree

 

我因自身生命經驗,也曾歷經高山與低谷。幸運的是,我遇見了阿德勒心理學,特別是《自卑與超越》(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)一書,以及碩士論文自我敘說的書寫、研討與反思過程,給予我許多經驗與見證,也在「我是誰」的探索歷程中,幫助我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命定,並持續經驗與見證。我非常喜愛勇氣心理模式,並持續抱持學習熱忱,不僅深入研習阿德勒心理學,也積極推廣其在親職教養、伴侶關係、個人生命成長,以及個別諮商與伴侶/夫妻諮商中的應用。希望藉由推己及人,協助更多人培養勇氣心理,進而建構心理韌性。

 

近期,我再次受邀以《如何建構心理韌性》為題進行演講,這次我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,結合自身經驗提出假設,進一步深化我對心理韌性建構的理解與論述。

 

📌 經驗性假設一

ree

個體因生命重大事件(如逆境、創傷)而形成壓力源,該壓力源對個體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,超過其可承載的範圍,經由生理與心理的交互作用,產生負向情緒、認知與行為,進而引發自卑感。個體渴望超越自卑,於是努力進行補償,試圖克服所感受到的自卑。

 

🖼️ 圖一:心理韌性建構歷程之經驗性假設一 

 

說明:當個體面臨生命重大事件所引發的壓力源,可能出現生理反應或症狀,例如:睡眠困擾(難以入睡、易醒、早醒或失眠)、飲食習慣改變、胸悶、疑似恐慌症狀、腸胃不適或偏頭痛等。此外,也可能出現焦慮、恐懼等心因性反應。壓力經由生理與心理交互作用,進一步引發自卑感,並勾起過往負向經驗,強化自卑感,可能形成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,導致困頓與意志消沉。此階段可能伴隨負向情緒、偏差認知/信念與偏差行為目標。儘管如此,個體仍渴望脫離自卑困境,於是尋求內在與外在資源進行補償。補償行為有時適當,有時不適當;適當者有助於緩解困境,不適當者則可能使個體持續陷於自卑或情結之中。

 

📌 經驗性假設二


ree

個體從自卑到超越,是一段來回擺盪的歷程。透過正向經驗的累積與提取,逐步堆疊信心,重新建構自我。在此過程中,鼓勵與勇氣成為活性因子,促使個體持續嘗試,在挫折與成功中累積正向經驗與信心,進而形塑自我鼓勵、自我肯定與自我效能的賦能歷程,鍛鍊心理肌力,逐漸走出生命低谷,重建新自我。

 🖼️ 圖二:心理韌性建構歷程之經驗性假設二 

 

說明:人生中的事件與壓力並不會因我們擁有信心或心理韌性而停止發生,但透過重新建構的自我、鍛鍊出的心理肌力與累積的心理韌性,我們能對未來抱持盼望與勇氣,願意再次嘗試,並在正負向經驗中提取正向經驗,如同信心撒種,在每次嘗試中種下希望的種子,勇於挑戰,持續累積信心與正向經驗,使心理韌性更有肌力與活力。

 

🧠 心理韌性的定義(如圖三


ree

心理韌性源自個體的「勇氣」與「Yes, I can.(是的,我可以!)」的態度,願意嘗試,在正向經驗中累積信心,在錯誤或負向經驗中學習接納不完美,並願意自我鼓勵、適時求助或接受他人鼓勵。帶著勇氣與「Yes, I can.」的態度,持續嘗試與經驗,在正向經驗中鍛鍊心理肌力,逐步建構心理韌性。


🖼️ 圖三:什麼是心理韌性

 

心理肌力不僅擴展個體的「耐受程度」,也創造「可塑程度」。耐受程度是指個體面對一次次挫折的忍受力;可塑程度則是個體的優勢與能力。這兩者共同撐出個體接納不完美與容忍挫折的空間。若個體能將困難視為挑戰,便更能抱持「化阻力為助力」的心態。

 

🌱 勇氣心理模式與社會情懷

若重新建構新自我的個體,在這段自卑與超越的蛻變歷程中,能從自我關注走向社會情懷,願意將自身的正向經驗推己及人、幫助他人,那麼這正是個體心理學中所提及的「勇氣模式」(我稱之為「勇氣心理模式」)。勇氣心理模式協助個體在發揮社會情懷的同時,透過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,在合作中建立連結的歸屬感與信任感,也在合作中參與優勢能力的培養與貢獻,不論是投入或專長的展現,都能進一步從他人或自己的眼光中看見自我價值。

 

ree

個體因自我價值的認可而感受到存在與意義──「我是重要的」、「我是有價值的」。正如勇氣心理學所指出:「社會情懷是心理健康的測量指標」(引自《勇氣心理學, 2014》)。

 


這次的書寫,不僅是整理這段期間我對「個體如何建構心理韌性」的經驗性假設與論述,也是一種優化與深化的歷程。我期許自己在未來的助人實務工作中,能累積更多經驗與見證,持續精進在阿德勒心理學上的知能學習,並進一步發展我對「如何建構心理韌性」的理論模型與實務應用。

 

📚 參考資料:《勇氣心理學,楊瑞珠、艾倫.米勒林、馬克.布雷根,2014》


 

關鍵字 




Copyright © TalentRoots 2025 版權所有



更多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的講座/活動如下,歡迎報名參加或轉貼分享!

好康相報~


 《從心說不:六堂關係界線練習工作坊,踴躍報名中!報名至10/2截止

  上課時間:10/4、10/18、11/1、11/8、11/15、11/22,共 6次,週六上午10:00~11:30

 

【10月份】心理安適公益講座暨系列講座說明會,踴躍報名中!報名至10/17晚上8點截止

 講座主題:【面對毛小孩的愛別離--談悲傷與療癒】

 講座時間:10/18(六)20:00~21:00

 

【正念藝術療育—自我關照工作坊】 https://forms.gle/5yeYYAtgyAqLDzsXA

【心理安適諮詢預約】https://forms.gle/B4g9cvfaHfFMTfCU8


部落格文章分享

【我們都想靠近彼此,卻不小心愈推愈遠了──談伴侶關係中的真誠表達困境 】

閱讀完整文章  https://reurl.cc/NxqRGk


歡迎敲碗預約第二期《關係剪刀-石頭-布》讀書會:https://forms.gle/jJwhMsb6rGVirvzw6  


其他資訊

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官網 https://www.talentroots.com.tw/

LINE官方帳號募集中 @307liniz

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YouTube頻道 https://reurl.cc/GerGxG

 
 
 

留言


TalentRoots
聯絡人管理顧問有限公司

星期一~五    10:00~20:00

星期六         10:00~17:00

talentroots168@gmail.com

100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62號7樓之1

捷運善導寺站5號出口步行約3分鐘

© 2023 by TalentRoots.

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