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洪旖姍諮商心理師
我今天想用創造性藝術的隱喻來談「鼓勵與氣餒」,創造性藝術對我來說是個人或團體創作的歷程經驗與見證。在藝術創作的經驗與見證下,我們因而看見與被看見、鼓勵與被鼓勵、氣餒與被支持,藝術療癒除了是在創作過程的專注,還有藝術作品的產出讓我們經驗和見證療傷與形成復原力的過程。非口語的療癒力量有時大於口語表達,有時又是相輔相成的給人鼓勵,也給人支持,而且每當你看到自己的創作,就會再一次喚起那個曾經獲得正向力量的經驗,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。
人為什麼會氣餒?因為我們打從出生開始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互動,就是從別人給我們的回應和反應學習。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從照顧者的表情學習怎麼反應,他們笑我們也笑,他們生氣我們也不開心。於是我們開始學習取悅照顧者,因為如果他們開心的笑,給我們正向和溫暖、和我們互動,那麼我們也會建立正向的訊息傳遞,例如我們是被喜歡和被看見的。但如果照顧者的表情是負向或冷漠,比較少和我們互動,那我們收到的訊息可能是「我做了什麼讓照顧者不喜歡我或討厭我」,然後「我再試試其他的方法希望得到照顧者的正向回應」,倘若照顧者還是負向或冷漠,這時我們很可能會出現負向或氣餒的情緒,像是哭泣或大叫。孩子的心理世界相對於大人單純,照顧者對他好或不回應,他的回應也很直接。但孩子也會觀察,透過非語言的測試像是哭啊、叫啊、鬧脾氣,扭動身體引起照顧者的注意。通常愈是離孩子近的照顧者,他們的依附關係也愈緊密,照顧者的一言一行也很容易的感染孩子的內心世界,這就是依附關係。從依附關係來看孩子為什麼會氣餒,因為照顧者的回應可能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不被看見、不被認可、不被重視、不公平,甚至被批評或被指責,這不僅會讓孩子心裡感到挫折、沮喪,甚至會感到被拒絕、被否定或被丟棄。兒童的成長記憶會跟著帶到孩子長大成熟的成人發展,在成人發展的工作與生活中,自然也較容易的會把目光交在他人的手中,期待他人給予正向回應表示我是有價值的、被喜歡的。但若他人的回應是負向、冷淡或是不回應可能代表的是我不好、我沒有價值或我不被喜歡。這樣的人際歷程和認知歷程比較容易讓人感到氣餒!有些人因為兒童/青少年發展階段經驗負向或冷漠的人際互動,因此也學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應他人,或許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,除非他經驗到不同的人際互動方式,也獲得正向經驗,才有可能調整原本已行之多年的人際因應策略,再不然就是痛定思痛的靠意志力強行改變認知思維模式。
心理輔導/諮詢/諮商的助人工作的價值在於幫助當事人對自己的看見,唯有當事人先看見自己在過程中的努力、用心,同理和接納自己,才能從自我肯定中重建自我價值。我認為阿德勒心理學談的「鼓勵」就是幫助我們學習看過程,從我們經驗的過程,見證我們所經驗的,肯定我們學到的,而不是只看結果。我們的教育制度、職場工作往往在乎結果大於過程,社會也有太多的標籤貼在個人身上,就像「自我感覺良好」被拿來標籤一個人活在自己的世界,不知他人的感覺,但從自我價值來看,一個人不是也要先能「自我感覺良好」認可自我價值,才不會在與人互動中因著在乎別人怎麼看我,而失去自我價值和自我肯定。還有上一輩的用語「你是缺角」、「你沒路用」(台語)和時下的用語「邊緣人」、「角落生物」也被拿來標籤個別差異,這些標籤在我們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常造成許多負面的影響。
因應「氣餒」我們可以怎麼做?我認為是「鼓勵」,不僅孩子需要鼓勵,大人也需要鼓勵。家裡的大人要學習鼓勵孩子,職場位居主管的人也要學習鼓勵部屬,不是只有自我要求,追求完美,也逼著部屬跟著你沒日沒夜的成為工作狂,這樣日以繼夜的讓大家成為拼命三郎只會帶出更多氣餒的部屬,也會讓部屬在工作壓力中引發像是失眠、焦慮、心悸等生理症狀或是心血管、冠心病等。相對的主管也需要上一層主管的「鼓勵」和下一層部屬的「鼓勵」,部屬老是唱反調或見縫插針在上一層主管面前告上一狀,也無益於工作和同儕關係。倒不如在彼此共事的關係中找尋利他的機會、探索有什麼「共好」的事,尋求「共好」的益處和價值,開發新的合作可能和人際因應的出路。一個人若能有勇氣向他人尋求幫助或給予幫助,在合作中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的、有貢獻的、有價值的,有成就感的,並且在團體中有歸屬感,他也就能從經驗中獲得見證,有了正向經驗就能幫助我們在下次遇到困難或挑戰時,有機會再一次經驗和見證,累積勇氣和信心。
分享「看見孩子的亮點」(張英熙著,2013)鼓勵與氣餒的幾個重要概念:
• 氣餒使人喪失勇氣;鼓勵助人灌注勇氣。
• 氣餒喪志是孩子一切不良行為的根源。(Alfred Adler)
• 人人皆有缺點,然而盡是強調缺點,只會讓人變得更糟。 (Rudolf Dreikurs)
• 學習鼓勵要兼顧兩個層面才算完整:一是努力習得鼓勵技巧與態度,二是學習避免以羞辱或過度保護的方式讓孩子感到氣餒(Dreikurs & Soltz, 1990)
• 氣餒者將個人的重要感建立在錯誤的信念上,依賴他人的讚許,認為自己表現最佳時才有價值。不論他們有多大成就,卻總嫌不夠。(Kelly & Sweeney, 1979)引發氣餒的信念若不改變,氣餒的心理狀態就會繼續存在。
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官網 https://www.talentroots.com.tw/
LINE官方帳號募集中 @307liniz
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YouTube頻道 https://reurl.cc/GerGxG
4月的心理安適講座談的是「當職涯遇到危機,如何在高山低谷中尋找自我」歡迎點閱學習(https://youtu.be/SV_ZAXxZAG4)。
如果你對創造性藝術有興趣,想透過藝術療癒談自己遇到的工作與生活困擾,歡迎透過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預約諮詢https://reurl.cc/vm10ol
洪旖姍 / 心理諮詢顧問(https://www.talentroots.com.tw/team-susan-hung )
Comments